自产|搜狐健康
作者|胡鑫
编辑|袁岳
随着经济的发展、观念的转变和国家相应政策的推动,越来越多的患者及其家属选择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不进入ICU,接受临终关怀的帮助。然而,目前临终关怀仍处于起步阶段,如何更好地提供临终关怀服务仍是相关机构亟待考虑的问题。
3月28日,由泰康盐源康复医院和泰康纪念园联合创办的泰康临终关怀项目在“北京大学临终关怀论坛”上正式启动。北京大学医学与人文学院教授王在论坛上说,中国特色的临终关怀模式应该建立在一个高点的基础上。所谓“三点治疗七点护理”,要做到医患、生者与死者、疗效与舒适度并重,包括全科与专科、中西医学思维与技术。中医有很多好东西,比如经络护理,值得探索和实践。
据介绍,临终关怀又称姑息治疗,是指由医生、护士、社会工作者、心理学家、志愿者等组成多学科团队的医疗保健模式。当用于治疗的医疗措施不再能控制疾病恶化时,支持患者及其家人减轻痛苦并提高其生活质量。它将医学专业知识与医学人文相结合,既不加速也不延迟死亡,提供一种减轻患者痛苦和痛苦的方式,力求帮助患者有尊严、有质量地生活,获得更好的医疗服务和人文关怀,从而减轻身体、精神、心理和精神上的痛苦,追求生命的安宁和尊严。
随着临终关怀理念的提出,临终关怀从业者需要更多的专业性。王教授介绍,临终关怀的先驱西塞利·桑德斯,以其多年的服务经验,提出了近乎完美的临终关怀实践者的八大必备素质:
1.积极的思维和积极的态度;
2.情绪稳定,性格成熟,有自我反思能力;
3.愿意与他人合作;
4、渴望学习和进步,渴望与事业一起成长;
5.感受他人生命(存在)的意义;
6.对他人的痛苦和需求敏感;
7.与人交往时有一种喜悦感和乐感;
8.敬业,认真,热情。
在临终关怀的实践中,王教授认为当今最大的问题是专业同理心。如何对老残、老痴呆、老不恭的护理对象产生共情,需要员工通过系统的培训提高专业水平,达到共情、同情、怜悯、善良的状态。同时要注意用中国自己的传统文化观念去解决人因衰老带来的痛苦,以及如何面对死亡。
王教授说:“从临床死亡到生物死亡再到火化的整个过程是值得尊重的。”临终关怀的最终目的是减轻人们临终前的痛苦,将生命的美好留在记忆中,平静而有尊严地走完生命的旅程,这也是养老和康复医疗的下一步发展方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金塔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tagf.com/show_6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