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放弃!27岁女性抗击晚期绒毛膜癌9个月获新生

自产|搜狐健康

作者|龚玉玺,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张军

编辑|周一川

2020年疫情期间,27岁的祁女士不幸被诊断为晚期高危绒毛膜癌,病灶在肝、脑和肺有多处转移。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的多学科团队没有放弃,妇产科、肝胆外科等医疗团队克服了很多困难。经过九个月的精确治疗,她终于从死亡线上被拉了回来。

2月23日,已安全出院一个月的齐女士返回医院复查,无不适。“抗癌”成功,她终于重生了。

坏消息!疫情期间诊断出晚期癌症

去年4月初,湖北咸宁齐女士因腹痛腹胀到当地医院就诊,妇科彩超检查发现腹部有盆腔包块。急诊腹部左侧盆腔肿块切除后,医学检查结果为罕见绒毛膜癌。血、腹、脑、胸的CT检查持续改善。发现齐女士血液HCG值达57万IU/L(正常参考范围为0-10 IU/L),肝、肺、脑均有可疑转移灶。当地医院建议她立即去武汉治疗。

4月20日,就在武汉启封前12天,生命闪烁红灯的齐女士,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妇女一科张艳教授求医问药。接到紧急会诊电话的张艳教授在手术台上。在听到对她病情的简要介绍后,她立即完成了手术。在病人的核酸结果出来之前,准备三级防护已经来不及了,于是她赶到急诊科为齐女士接受会诊。张艳教授询问病史,查看相关检查结果后,判断患者处于癌症晚期,有肝转移和脑转移,危险因素极高。这种情况可能会在任何时候加剧危及生命的情况,如脑出血和肝破裂。

在当时的疫情下,医院病房的床位没有完全开放,住院过程比平时更加复杂。但考虑到齐女士病情非常危急,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双分流双缓冲”的医疗管理模式下,张艳教授积极联系医院医务处、疫情防控指挥部、急诊科、门诊管理服务部、妇产科等。在严格遵守疫情防控要求,保证医患双方安全的前提下,最终安排齐女士入住急诊科妇女一科。

希望!实施精确治疗的多学科协作

入院后,张艳教授耐心细致地对齐女士进行了检查,并尽力稳定病情。当时武汉解封后不久,饮食成为外地患者的一大难题,张炎教授给患者送去牛奶等营养食品。

结合检查结果,张艳教授确认齐女士病情为ⅳ期绒毛膜癌,风险极高,有多器官转移,如脑出血、脑疝、肝衰竭、肺栓塞、呼吸困难、呼吸衰竭等风险,随时会危及生命。

据报道,绒毛膜癌属于发病率极低的滋养细胞疾病,但对化疗药物敏感,是一种潜在可治愈的妇科恶性肿瘤。危机和挑战并存。为了给患者制定出明确、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案,张艳带领团队查阅文献和指南,多次邀请我院等医院的妇科肿瘤专家进行“云会诊”。在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后,齐女士开始了漫长而艰辛的治疗之旅。

2020年4月24日至2021年1月9日,齐女士12次化疗存活。每次治疗前,张艳教授带领团队仔细研究患者病情,开始远程会诊,从化疗药物的前三个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敏感性,并根据病情不断调整治疗方案,以控制病情,逐渐将HCG值降至正常范围。同时,张艳教授也非常关注齐女士的心理健康。在指导她做日常保护的同时,提醒她注意饮食营养,保持良好的心态,勇敢面对生活。

大一!9个月后,“抗癌”终于成功了

随着化疗的推进,齐女士出现了腹泻、脱发甚至四级骨髓抑制等各种副作用,肝功能恶化。同时,患者的肝脏CT显示,肝脏中的转移性病变仅在大小上有所缩小,但并未完全消失。经与肝胆外科和麻醉科协商,治疗小组综合考虑肝脏病变可能导致疾病复发,建议手术切除病变。去年11月11日,在第10次化疗结束后,肝胆外科王斌副教授团队为祁女士成功实施了“肝部分切除+肝肿瘤射频消融”手术。手术后,齐女士恢复了对生活的信心,坚持完成了两个化疗方案。今年1月初,做完最后一次化疗后,顺利出院。经过几次复查,发现她的HCG在正常值范围内,没有任何不适。在给张艳教授团队的感谢信中,她说“虽然她心爱的头发已经失去了一段时间,但一个美丽的新生活已经在向我招手。”

从2020年4月确诊癌症,开始治疗时的恐惧和痛苦,到坚持按照医嘱完成12次化疗和1次手术,2020年对祁女士来说是非常艰难的一年,她用腹部的两个手术疤痕作为天使的翅膀,给了她新生。

张艳教授说,像齐女士这样的高危疾病,没有多学科医疗的协同努力,没有规范有序的诊疗模式,没有和谐的医患关系,没有良好的患者依从性和信任,最终是可以治愈的。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金塔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tagf.com/show_598.html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1年02月24日 18:02
下一篇 2021年03月01日 19:4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