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波奇在工作中(王艾冰/摄)方方起在上班(王爱兵/照片)
作者|健康时报记者王爱兵
编辑|高秉辉
方波奇等了女儿八年,女儿却从来不回来看她,即便是生病了,也盼不回来女儿。 “虽然我们前些年有些矛盾,但是由于我需要晚间救急,我的医疗呼救座机电话从来没有改变,一直都是原来的家庭电话号码,想联系我的渠道是通的,但是8年,我没有等到一个联系。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星斗月移,我的想法与日俱增,我就一直想,以后谁对我好,谁为我养老送,我就将财产赠予谁。” 方波奇说。“在遗嘱公证中心办理财产遗赠给朋友的手续时,我感到如释重负,近10年的心结终于告一段落。”68岁的中医方方起在对《健康时报》记者说这句话的时候,很平静,突然很激动,泪流满面。
“我有一个女儿,但是我已经快8年没有联系她了。2013年除夕下午,是我最后一次联系女儿。从那以后,她再也没有联系过我。”方芳琦无奈地告诉《健康时报》记者,从过年开始,他就有了把财产送给别人的想法。
12月30日,最高人民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第一批司法解释。规定不孝顺的,少收或者不收遗产。
8年没联系女儿,把财产留给一个救了我命的朋友
一件白衬衫,一件黑坎肩,一套西装和领带,是68岁的中国医生方方琦最喜欢穿的衣服。他通常戴一副太阳镜,这是他坚持了几十年的。就是这样一个可敬精致的老人,做出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决定:把自己所有的财产留给朋友,而不是自己的女儿。
68岁的方芳琦,现在是上海某医院的老中医。最近走进中国遗嘱银行上海第二登记中心,决定把自己的全部财产留给一个自救的朋友。
方方起告诉记者:“我的肾一直不好。2018年早上8点,刚走进诊所。感觉情况特别糟糕。我浑身发抖,头晕目眩。我当时心跳的特别快。我以为自己要死了,但因为之前有病人挂过我的号,我不能让他们白等,所以我坚持把当天的病人看完,一直读到下午2点。”
“当时我的工作伙伴一直在劝我停下工作去救援,我没有那样做,而是坚持到底,我下意识的以为我要‘完’了,让她给我拍最后一张工作照。作为我自己的画像。”方芳琦回忆,就诊后,第一时间被朋友送到我们医院急诊,转到更大的医院及时治疗。
“因为当时时间就是我的生命,她决定给我找医生,联系病房进行现场抢救治疗。她不仅是我的朋友,也是我的工作伙伴。十几年来,我勤奋、忠诚、善良、淳朴、善良,是一个难得的有道德的人。”
“我有一个女儿。2013年除夕下午,是我最后一次联系女儿。从那以后,她再也没有联系过我。”方芳琦无奈地告诉《健康时报》记者,从过年开始,他就有了把财产送给别人的想法。
八年了,女儿再也没有回来看过她。即使她病了,她也不能指望回来。他说:“虽然这几年我有些矛盾,因为晚上需要急诊,但是我的医学求助电话一直没变。一直是原来家里的电话号码。我想联系的渠道是开通的,但我已经8年没有等过一个联系人了。”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星移月复一月,我的思念与日俱增。我一直觉得,以后谁对我好,谁给我养老,就把财产给我。”方方起说。
“从目前的接待情况来看,越来越多的人愿意通过立遗嘱的方式把自己的财产交给亲戚以外的人,也就是说,遗赠给与他没有亲属关系的人。”中国遗嘱银行北京第二登记中心主任崔文基告诉《健康时报》记者,目前中国登记保存的遗嘱有17.5万份,仅北京一地就有10.7万人。在107,000人中,有3,564人属于这种情况,这意味着这些人的财产交给了他们的合法继承人以外的人。
将财产遗赠给两家机构,只给女儿基本生活保障
“我觉得一百年后,我的财产应该留给有意义的机构或组织,而对于我的女儿,我最想给她的是一些基本的保障和一个善良的榜样。”北京一所高中的地理老师佟茜(化名)告诉《健康时报》记者,她决定将自己的财产遗赠给两个她认为百年后非常有意义的机构。
童谦是北京一所高中的地理老师。最近,她去了中国遗嘱图书馆,并对她的财产进行了遗赠和公证。她想遗赠的对象是两个她认为很有意义的机构:一个是中国最早的国家环保组织——自然之友,另一个是2012年成立的教授中国传统文化的“李文学会”。
“我觉得这两个机构做的很有意义,他们的发展确实需要资金,所以我想在百年之后把我仅有的一部分房产资源遗赠给他们。”佟茜说,对于她来说,从小到大她得到了很多的爱和帮助,所以要在力所能及的时候给她爱,这样社会才能有良性循环。
20多年前,童谦成为自然之友的一员。因为是地理老师,童谦对环境教育一直充满好奇和热情。“如果儿孙和我一样,你用钱做什么?儿孙不如我,钱怎么办!”五年前,林则徐的名言让童谦第一次思考这样的问题。2017年前后,一位老人去世后,他将自己所有的房产都捐给了“自然之友”,进一步推动了童谦的想法。
“我爸妈今年80多岁了。当我告诉他们时,他们非常支持。”童谦告诉记者,我还有一个13岁的女儿。我跟她沟通的时候,她跟我说这是你自己的事。我也给她买了一些保险,给了她一些基本的保障,但我觉得对女儿来说已经足够了,没必要给她很多。我觉得留给她精神上的东西比物质上的东西更有用。"
童谦道:“我觉得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事,是一件很孝顺的事。虽然现在做这个的人很少,但我相信会越来越多,因为我们真的不需要那么多材料。”
中国遗嘱银行中心:“财产留给外人”越来越普遍,个人意愿应该得到尊重
“2018年我从北京接了一个70多岁的奶奶。她来找我们的时候,想等她一百年,把所有财产都给比她小几岁的邻居。这件事让我印象特别深刻。”崔文姬回忆说,老人是十几年前送两个女儿出国留学的大学老师,但从那以后,两个女儿对她的关注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邻居几十年来一直照顾她,陪伴她。
崔文姬告诉记者,“当时老人的观点是,钱应该给那些认为正确的人,并给予感激的反馈。”
今年11月中旬,据上海金山司法局消息,上海一位80多岁的老人突然决定,将所有遗产留给楼下水果摊老板。经过多次了解,老人是个退休工人,妻子和儿子相继去世,家里其他亲戚也不常来往。反而是楼下水果摊的主人照顾他,所以老人决定一百年后把遗产全部给他们。
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第三十三条规定,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可以事先与近亲属和其他愿意担任监护人的个人或者组织协商,以书面形式确定监护人。成年人丧失或者部分丧失民事行为能力时,由协商确定的监护人履行监护职责。
“2018年,老人做出这个决定,在我的工作经历中实属罕见,所以这件事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崔文姬说:“现在的情况确实越来越多了。一方面是因为大家对遗嘱的看法更加开放,不像以前那样忌讳谈论生死,法律意识普遍提高。我想提前通过一份像遗嘱一样的法律文件。做好善后安排;另一方面,现在大家在分配财产的时候更加理性。这个财产不一定是自己的家庭,也可以给一些对自己重要的亲戚或者朋友。”
"为了实现这个愿望,我全身放松,比如卸下成千上万的负担."方方琦告诉《健康时报》记者,今天是独生子女社会,啃老族很多。我想抨击这种人和现象。我一生尊敬老人,热爱年轻人,我从来没有后悔过我的一生,春天的蚕会一直织到它们死去。做人的最高原则就是表现良心。
童谦还说:“财产还是留给有意义的人和事,让社会有个良性循环。”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金塔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tagf.com/show_5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