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固定骨折
前两天在门诊遇到一个外国患者。8个月前,因为小腿胫骨骨折,在当地医院做了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术后复查X线片两次,效果满意。但是,前两天,我在走路的时候,突然感到小腿疼痛。我快速休息了一下,疼痛稍微减轻了一些。第二天,当我再次站起来走路时,我又感到疼痛。于是去医院复查,发现钢板断了。还好骨折断端没有明显移位,当地医院告诉我需要再做一次手术。于是,今天来我诊所咨询的时候,第一句话就问:“这么结实的钢板能破吗?手术失败了吗?还是钢板的质量。”我对比了手术后所有的影像资料,发现手术做得很好。术后第二个月骨痂已经长出,但以后没有复查数据。最新的一张是破碎钢板的x光片。我问病人:“为什么中间半年没有拍x光片?是带了还是丢了?”患者说没有复查,因为这期间感觉还不错。听到这里,我心里大概也有数了,就详细的给患者解释了钢板断裂的原因。
钢板断裂会是质量问题吗?
这不太可能。因为医用耗材所有生产厂家的资质都经过严格审查,每一件产品出厂前都要经过层层质检,质量一般是没问题的。当然不能绝对。只能说有质量问题的钢板是极少数。现在内置材料的证书和代码都会粘贴在病历里,所以有据可查。当然,如果您对质量有任何疑问,可以提交给质检部门进行质检。
为什么坏了?
目前主流的内固定材料都是钛合金,根据放置部位的大小,厚度不一,一般1-3mm,最厚的不超过5mm,虽然坚固,也是相对的。在骨折愈合之前,骨折的断端会有微动。当然,这种微动可能肉眼看不到,但确实存在。每次微动都会在钢板上产生剪切力。每一块钢板或夹具都有寿命,其寿命不是用时间来衡量的,而是代表了所能承受的极限荷载。它是一个特定值,即剪切力乘以次数,每一次肢体运动都算作次数。体重大的人对钢板的剪切力也大,更容易断裂。下肢比上肢更容易骨折。有些人虽然体重轻,但走路不负重,只是“一个劲儿”地锻炼患肢功能,骨折。这是因为钢板每次承受的力很小,但是次数多了就会断裂,超出了钢板的寿命或者叫载荷极限。
如果骨折愈合时还没有达到钢板的载荷极限,钢板就不会断裂,因为骨折愈合后不会有微动,也不会产生剪切力。但是,如果在达到钢板的载荷极限时骨折还没有愈合,钢板就会断裂。所以只要骨折还没愈合,钢板骨折可能是晚期,但不会缺席。
钢板断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常见原因包括:术后活动或锻炼不当,未定期复查,未及时调整锻炼强度或方法,超过骨折愈合前钢板的极限负荷;或由于各种原因,发生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导致内固定断裂。不同类型的内固定器强度不同,比如同样是粉碎性骨折,钢板比髓内钉更容易骨折。当然,骨折复位的情况,内固定的技巧(如钢板的工作长度,螺钉的分布等。)也有一定影响。反而是质量问题的原因少了。
如何防止内部夹具断裂?
企业应努力提高内部夹具的承载强度,即
患者应严格按照医嘱进行功能锻炼,不可急于求成或盲目加大运动强度或运动量。一定要定期检查,医生会根据检查结果了解患者骨折的愈合情况,检查患者骨折的钢板是否失效等。然后提出新的建议或采取相应的解决方案。(很多内固定物断裂的患者,经过一两次复查,认为已经恢复得很好了,直到钢板断裂或者出现异常,才回来再次复查)。
总之,只有医患双方的配合,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内固定断裂的风险,达到顺利康复的目的。
来源:从骨头到肌腱
作者:博士后郭
声明:本文内容及图片均为转载。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立即处理并采取保护措施,维护双方利益。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金塔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tagf.com/show_937.html